(營口之窗“青青橄欖”)《營口懷舊》系列之十六 營口大醬美名揚
作者 王玉通
醬,起源于中國。自從我們的祖先制造陶器后,就出現了釀酒、釀醋、造醬的釀造技術。相傳,制醬的辦法是西王母下凡告訴漢武帝的,說神藥上有“連珠云醬”、“玉津金醬”,還有“無靈之醬”。于是,就有制醬法是西王母傳入人間的說法。
醬剛開始并非作為調料,而是作為一種重要的食品而誕生的。按張岱《夜航船》中對飲食創造歷史的回顧:有巢氏教民食果,燧人氏始鉆木取火,作醴酪, 神農始教民食谷,加于燒石之上而食。黃帝始具五谷種。燧人氏做肉脯,黃帝做 炙肉,成湯做醢。醬是用肉加工制成。這種肉醬,當時稱“醢”,又稱“?”。《說文》曰:?,醬也。醬,醢也。從肉從酉,酒以和醬也。因為醬是酒、肉和鹽在一起交合而成,滋味好。《鳳俗通》載:“醬成于鹽而咸于鹽,夫物之變有時而重。”所以在當時曾被稱作美食。到周代,人們發現草木之屬都可以為醬,于是醬的品種日益增多。貴族們每天的膳食中,醬占了很重要的地位。
早時,醬除有調味功能,還有除毒功能。《爾雅·釋名》說:“醬,將也。制飲食之毒,如將之平禍亂也。”于是,醬也稱為大醬,名不虛傳也。據傳,努爾哈赤統一女真部落并對明朝發動戰爭期間,軍隊面臨缺鹽的困境,導致體力下降。為解決這一問題,努爾哈赤下令征集豆醬,作為軍中重要的補給品。由于豆醬既方便攜帶又富含營養,極大提升了八旗軍的戰斗力,幫助他們取得許多勝利。因此,留下了“兵馬未動,大醬先行”的說法。
釀造大醬在營口成為一個行業應當追溯到100多年前。 清末及民國初年,營口是東北地區最繁華的水旱碼頭,也是大豆出口的中轉站。自中英《天津條約》簽訂,營口開埠后,國內外貨輪紛紛駛入營口,其中大宗貨物是大豆三品(大豆、豆油、豆餅),豐富的大豆資源為釀造大醬創造了極為便利的條件。
黃豆大醬的傳統制作工藝比較繁瑣。公元六世紀的北魏時期,賈思勰所著《齊民要術》詳細記載了黃豆醬的具體制作方法。我在撰寫《宗誠世家》長篇傳記時,對營口地區釀造大醬的傳統工藝挖掘整理出釀造營口大醬的“四條秘訣”。即:四季、五招。八訣、十二道工序。四季:春準備、夏造醬、秋翻曬、冬成醬。五招:眼看、心記、手研、鼻嗅、口試。八訣:料好、曲優、藝精、曬足。十二道工序:搬料、汰豆、蒸豆、制曲、制醅、釀醬、榨油、出油、炒醬色、拌色、曬油、出缸。因此,營口大醬以其色澤黃紅、糕體松軟、 味香純正,口感鮮美而成為醬中佳品。
據《營口舊方志》記載,清末營口多家醬園共同托起“營口大醬”這一馳名品牌。 查閱1909年營口實業名錄(宣統二年九月統計)營口建有14家醬園,分別是:同來德、萬興源、 恒盛源、義德長、德源長、復亨長、寶聚源、東興居、義和順、復生長、玉生棧、天成順、長發順、東興盛。1910年以后,日本人又在營口開辦了東來、新合等三家規模較大的醬園。民國20年營口醬園有28家。1931年成立營口醬園業公會,是營口市52個同業公會之一。
1956年營口15家醬園公私合營,組建成營口市副食品廠,繼續生產大醬等調味品,當年生產的大醬達到78噸。1973年,營口副食品廠規模不斷擴大,其生產的大醬、醬油、米醋、青紅方。醬腌菜等達到6大類80多種產品,并注冊商標為“啟航”牌。1984年啟航牌營口大醬被省政府評為優質產品。到1985年,營口大醬年產量達到4654噸。
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,營口副食品廠改制出售,變為私營企業。現在,營口大醬的生產廠家多達20多個。超市里擺放著各種品牌各種包裝樣式的大醬,琳瑯滿目、花樣翻新。每次買大醬時,都在一大排樣品前猶豫好久,這些大醬較之過去的營口大醬似乎稀了不少,味道似乎鮮美了不少,但是否還能吃出當年的味道卻不好說了。不僅僅是因為大醬的改變,更重要的是,我們的心境也隨著大醬品種的增多,變得復雜起來。
作者簡介:王玉通,堅持業余文學創作50年。
供稿作者:王玉通
原創發布:營口之窗官網
更多信息,請關注營口之窗公眾號、視頻號:營網天下
版權聲明:營口之窗所有內容,轉載須注明來源,禁止截取改編使用。
上一篇:《營口懷舊》系列之十四:老營口的“三大怪”
下一篇:最后一頁